1.牡丹社事件
1871年(同治10年)11 月,琉球 國船隻在海上遇風漂流至牡丹社(今屏東縣 牡丹鄉)海岸登陸,其中54人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,12人 被送回琉球 。1872年3月,日本小田縣(今岡山縣)縣民亦遭風被難,船隻飄至卑南的馬武窟(今臺東縣東河鄉),被原住民殺害4人。1873年6月,日本派遣外務卿副島種臣,至北京交遞條約,並向清廷別議臺灣原住民之事,未獲總理衙門積極處理。日本以清廷認為臺灣番界以東為「化外」的理由,別置蕃地事務局於長崎,準備出兵臺灣。圖謀出兵的舉動,在日本引起不小爭議,代理內務卿木戶孝允即表示反對。但在蕃地事務都督、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堅持下,日軍不顧一切向臺灣出兵。 1874年5月,日軍在射寮(今屏東縣 車城鄉)登陸,清廷 毫無所悉,在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(Thomas Wade)告知總理衙門,才獲得訊息。 日軍在恆春整軍後,一面攻擊車城、枋山、獅子的原住民部落,一面前往滿州原住民部落招撫。清廷原擬以海難糾紛來解決,之後了解日軍對臺灣有佔領之意,急忙任命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,於6月中趕赴臺 灣,積極部署防務,並與日軍進行交涉。
在沈葆楨 的調度下,淮軍 、臺 灣土勇營 向臺灣南部集結,日軍察覺有異,也擬訂進攻臺灣府城(今臺南市)的計畫。雙方劍拔弩張,最後透過外交折衝與協商而化解。10月,清廷與日本締結「北 京專約」,清廷賠償日方50萬兩,日軍撤出臺灣,事件落幕。經此事件,清廷鑒於臺灣地位之重要,一改消極治臺之政策,開始積極經營臺灣。
2.八田與一
八田與一,日本石川縣人, 1910 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後,旋即來台任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手(技術人員),從事土木工程調查。為了改善日本本土稻米不足的情況,八田與一在 1918 年針對嘉南地區的灌溉計畫進行實地勘查,規劃監造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。他認為只要有水,嘉南平原上即可成為一片良田,只要在官田溪築水壩,並廣設灌溉水渠,不僅可一舉解決洪水、乾旱、鹽害的問題,農作物產量也可大增。於是八田與一從 1919 年開始受命興建烏山頭水庫(舊稱珊瑚潭,因水庫四散的形狀類似珊瑚而得名),經過十年的努力,終於在 1930 年完成這座當時全台灣第一、日本第一、亞洲第一甚至是全世界第三的水利設施。從此嘉南平原沃田千里,成為名符其實的台灣穀倉。
但令人動容的卻是八田與一和妻子外代樹的故事。烏山頭水庫工程開始後,為了全心全意投入工作,他在 1920 年將妻子外代樹接來烏山頭定居。他告訴外代樹說烏山頭是一個天空很藍,空氣很好的地方,而外代樹來台後也告訴擔心不已的娘家說,只要住下來,就是好地方,在這裡,她過得非常幸福。而烏山頭工程這十年也是八田與一和妻子外代樹最快樂、回憶最多的十年,他們的八位子女中,有五位是在烏山頭出生的。
二次大戰發生後, 1942 年八田與一接受日本政府的徵召回到日本,隨即準備搭乘「大洋丸」前往菲律賓繼續開發水利。上船前他寫了一封信給妻子外代樹,船經過台灣時可能會停靠高雄或基隆港,如果停靠基隆港,他會直接回家;若停靠高雄,他會拍電報回去,希望外代樹能到高雄來,兩人還可見上一面。但從此外代樹就再也接不到八田與一的訊息,因為「大洋丸」一出港就被美國潛艇擊沉,八田與一因而罹難。
八田與一的骨灰後來被帶回台灣,經過三次隆重的葬禮長眠於烏山頭。但故事還沒結束,八田與一罹難三年後日本投降,在 1945 年九月一個颱風來臨前的清晨,南部的烏山頭水庫籠罩在一層薄霧中,一位穿著和服的婦人,站在放水口上,輕輕地脫下木屐,往下一躍…。婦人跳水的消息傳出,壯丁們全數出動打撈,但因颱風來襲,打撈工作不得已暫停。隔日風雨稍停,大家再度仔細搜尋,終於尋獲婦人的遺體,和服上繡著八田家的家徽,這位婦人就是八田與一的妻子-八田外代樹。
由於日本戰敗後日僑必需悉數撤返,遭受喪夫之痛又必須面對遣返,外代樹不願離開先夫遺骨以及這塊他們深深愛過的土地,因此留下一張「玲子、成子也長大了,兄弟姐妹要好好和睦共同生活下去。」的便條紙,選擇大圳開工二十五週年紀念這一天,在丈夫一生奉獻的地方,和丈夫重聚…。最終外代樹的骨灰除了部份由家屬帶回日本,剩下的就與八田與一合葬在烏山頭水庫。